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 方睿雅 一、前言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的疾患,這些孩子具有足夠的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但是卻選擇在某些社會情境中保持沉默(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1994)。儘管這類疾患孩子選擇在情境中保持沉默,但我們並不能視他們有語言障礙,重要的是,那些有行為異常、違抗行為、對立行為、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狀的孩子不能歸類在此類疾患中(Selective Mutism Foundation, 2005)。國外許多研究顯示選擇性緘默症容易出現在移民子女身上(Toppelberg, Tabpos, Coggins, Lum, & Burger, 2005)。 選擇性緘默症兒童選擇沉默的情況各有不同,有些是到公共場所就不說話,有些則只跟家人及朋友才說話,遇到其他人就沉默以對,最典型的是在家裡可以與任何人講話,但只要一出家門就會開始不說話,還有其他的情況也都可能發生。有些緘默的症狀只持續幾個月,而有些卻長達數年之久。導致孩子緘默的原因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近期多數的證據顯示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存在有個性上的異常或是有受過傷害(Stein, Rapin, & Yapko, 2001)。 除了在某些情境下的沉默外,選擇性緘默症的特徵還有極端害羞、焦慮、過度依賴母親、害怕尷尬、社交恐懼或退縮、執著、對立行為、易怒、遺尿等特質(Lesser-Katz, 1988)。研究顯示發生在女孩身上的比例較男孩高,而且症狀通常在5歲前初發,但是一直到進入小學後才被診斷出來,推敲原因是因為這類孩童在家與父母手足間的互動通常感到相當自在,但是當他們一面臨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焦慮感就油然升起,而那些隱藏的緘默行為就明顯突出(Nash,Thorp, Andrews, & Davis, 1979)。此外,雖然選擇性緘默症不被視為語言問題,但有部份的患者在早期會有構音或語言表達的問題。 |